眼看7月9日美国暂缓执行“对等关税”最后期限的临近,旷日持久的美日贸易谈判仍无成果。综合新华社和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7月1日威胁对日本征收更高关税,日本首相石破茂2日回应称,“与其加征关税,不如通过贸易来维护国家利益。”
专家认为,美日贸易谈判僵局凸显双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争,汽车关税与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分歧焦点,美日在短期内达成全面协议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有限妥协的可能。
关键产业存分歧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副主任柯静表示,美日贸易谈判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汽车关税与农产品市场准入。
“汽车问题是最关键的结构性分歧。”柯静指出,特朗普政府坚持维持对日本汽车加征的25%行业特定关税,并以“对等原则”为由,要求日方放宽对美国产汽车进入日本市场的壁垒。而日本方面强调,其车企在美国建有约24家制造工厂,雇佣超过10万人,已经对美作出实质性产业投资与本地化贡献。
2024年,美国从日本进口汽车达130万辆,而美系车在日本市场年销量不足1万辆,市场占有率长期低于1%。柯静认为:“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日本通过非关税壁垒、不同的安全认证标准、销售渠道限制等手段实质性排斥美国产汽车。日本则认为消费偏好、城市结构与环保法规才是主要原因,不接受美方将结构性贸易差距简单归因于政策不公。”
另一个焦点大米问题,背后牵涉深层的制度性分歧与政治风险考量。特朗普在多个场合反复指责“日本不买美国大米”。
柯静表示,日本农产品市场高度敏感,尤其是水稻可谓“战略性农产品”,保护体系不仅涉及农村选民生计、农业合作社利益,也深刻影响即将于7月20日举行的日本参议院选举政治格局。因此,在当前日本国内选情高度敏感之际,日方几乎不可能在大米议题上作出明显让步,以免被视为向美方屈服,动摇其执政基础。
长短期利益之争
美国此前将针对日本的“对等关税”税率设定为24%。在日美贸易谈判中,日本坚持将“对等关税”和汽车关税、钢铝关税等捆绑在一起谈判,要求美方全面取消这些不合理的关税。而美方希望日本直接大幅扩大进口美国产品。双方诉求存在巨大鸿沟。
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友骏看来,美日贸易陷入僵局体现双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争。美国更注重短期利益,希望通过征附加税的形式挣得更多利益,以弥补美国政府的开支。而日本更着眼长期利益,担心美国征收此类附加税后,会影响到日本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对美产品出口,进一步损害这些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而汽车产业涉及日本的经济命脉。
一个走短线,一个寻长线;一个追求稳,一个反复变……美日谈判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上。柯静指出,美方谈判机制混乱、政策方向反复、谈判目标和时限安排口径不一,严重削弱了日方对谈判的信任度,也令日方难以判断美方的底线及真实意图。
“对日本乃至其他贸易伙伴而言,这种随时加税、随时修改规则的不确定性极大压缩了谈判的有效空间。”柯静表示,如果无法将这些恣意扩张的关税工具纳入谈判框架并实现制度性约束,则任何协议的实质意义都会被大幅削弱。
或实现有限妥协
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分歧依然尖锐,美日贸易谈判很难实现皆大欢喜的全面协议,但“妥协”版本有可能诞生。
陈友骏预计,最终可能达成一个“美主日从”的协议模式,也就是说,美国得到的利益相对更多一点,而日本所牺牲的利益更大一点,而这份协议可能是阶段性的,并且不排除美日之间在明面外的私下交易。
柯静认为,美日双方可能倾向于寻求一种“最低共识式的临时安排”,虽然无法根本解决结构性分歧,但通过“拖而不破”的方式,维系当前对话轨道、避免激化冲突。“一种可能的结果是达成原则性框架协议或意向性声明。同时郑州配资服务,美方可能暂缓恢复‘对等关税’的实施,换取谈判继续推进的空间。”
隆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